近日,一份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征求光伏前沿对标工作的意见函》(下称“征求意见稿”)正式下发,能源局要求参与征询意见的相关行业组织和光伏企业的建议务必在11日(今天)提交完毕。
从行业反应来看,行业对此次能源局征求意见稿中的双面组件功率计算方式争议最大,争论也最为激烈,其程度不亚于当初能源局两次制定领跑者基地单、多晶效率门槛之争。
那么掀起行业波澜的双面组件,在技术具有哪些前沿科技支撑?记者查阅了相关文献,发现双面组件技术早在2002年即在日本被申请,该技术已经存续16年,技术很难和前沿挂钩。伴随国内PERC电池的全面导入以及双玻组件的普及,因双面组件受光面积的增大,才迎来高速扩长期,但其技术上开发难度并不大,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光伏厂家均可生产双面组件。因此,单独为行业共有的一个技术设立一个新标准,其科学性、严谨性、必要性、可行性有待验证。
2017年,为了激励前沿技术研发力度,能源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后,将入围领跑者的技术门槛进行了调整,为光伏行业单多晶制定了较高的技术门槛。
按照国家能源局对光伏领跑者规模指标的设定,十三五期间,领跑者基地每年指标均为8.5吉瓦。有专家表示,现有的标准对单、多晶厂家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,领跑者基地多采用的是国内一线厂家的高效组件的产品,因此,现有标准领跑作用十分明显。
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光伏企业约有30GW以上的PERC高效电池产能。而行业内多晶采用PERC技术的产能占到多晶总产能的7%-8%,有30%的多晶PERC组件在投标中可以做到满分,占3%的多晶组件产能;同样,单晶PERC在今年可以做到行业总产能60%,至少有20%的单晶产品可以拿到满分,也可以满足领跑者对高效电池产能的需求。
从目前来看,行业内技术路线百花齐放,主要分类有P型单多晶、N型单多晶、异质结、IBC等多种电池技术路线。
自能源局推行领跑者计划以来,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,政策对行业发展的促进有目共睹。
但从以往来看,即使在能源局广泛征求意见的相关标准仍然备受争议。究其原因,多和能源局获取行业发展信息不对称有直接相关。
一方面,为了争夺指标,部分企业对产品性能上肆意夸大宣传,关键指标以日、以周获得突破,直接误导能源局对产业真实水平的了解。以超大组件为例,从市场上来看,被着重宣传的具有量产能力的300-320瓦以上超大功率组件,在应用市场几乎无迹可寻,通常情况下,多晶组件产品仍以275-280瓦为主,单晶组件产品仍以280-285瓦为主;
另一方面,能源局唯“效率论”、“功率论”相对单一指标对行业产品进行评定,忽视光伏产品性价比和市场自有选择能力的做法也有待商榷,导致评审和验收机构面临市场较多质疑声音,也是造成政策被行业诟病的主因之一。
从政府职能来讲,能源局更应侧重对成熟技术进行产业化的引导,唯效率、功率论并不可取,这从实际效果也可见一斑。
以下为文件全文